书书屋 - 历史小说 - 逆流启明(大明世祖)在线阅读 - 第九十九章改良

第九十九章改良

    一般来说,开国皇帝对于国家制度的设计多借鉴前朝,从而规避一些陋习。

    明朝的制度设计,多在宋、元两国。

    元朝自不必提,蒙古人败在治国过宽,属于粗放式的管理,只要收够钱,民间事物大小一律交给土豪劣绅,甚至实行包税制。

    这种情况下,穷者无立锥之地,富者阡陌相连,民不聊生。

    所以明朝就以严治之,恢复到了宋时的封建管理。

    在宋朝方面,明朝上下得出的结论是,宋人骨子太软,岁币求和,一步退,步步退,最后退无可退,只能亡国。

    所以,骨气就得到了重视。

    表现就在于文官们以廷杖为荣,骨头越硬越受到官场的重视,相当于功勋。

    土木堡之变,哪怕皇帝被俘,也拒绝议和;明末崇祯朝,议和的陈新甲被杀。

    一味的硬气,失去了柔和,表面上很解气,实际上却错失了良机。

    一张一弛,才是王道。

    为了培养士子的傲骨,也是为了收买人心,大明实行优待士人的国策。

    太祖高皇帝免掉了所有现任官员的徭役;嘉靖二十四年的《优免则例》规定,京官一品优免役粮三十石、人丁三十丁,以下递减,至九品优免役粮六石、人丁六丁;外官减半;举、监、生员优免粮二石、丁二人;致仕优免本品十分之七。

    到了万历三十八年的《优免新例》又规定,现任甲科京官一品免田税一万亩,以下递减,八品免田两千七百亩;外官减半;致仕免本品十分之六;未仕进士优免田最高可达三千三百五十亩,未仕举人优免田一千二百亩;生员、监生免田税八十亩。

    也就是说,在万历三十八年以前,普通的秀才举人,在法律上根本无法无限制免税,只是免税两石罢了。

    后来一步步地得寸进尺,进而优免范围扩大化。

    毕竟普通人,谁会去看《大明律》?

    多占,多吃,才是王道。

    地方的衙役们,也不敢得罪举人秀才,只能任其免税,将剩下的赋税摊派到其他的百姓身上,欺负老实人成了共识。

    到了张居正时期,一条鞭法就来了。

    严格按照大明律来征税,从士绅嘴里抠食,不知得罪了多少人。

    所以人亡政息,就不可避免了。

    难道万历皇帝不知道一条鞭法的好处嘛?

    他当然知道,但同样他明白,张居正去世后,大明朝廷之中已经没有这样的执行者。

    换句话来说,万历朝的文武们,已经腐朽,再好的法律,对于他们而言只是法律而已,根本就无法执行。

    为了江山社稷的稳固,就像当年曹丕的九品中正制一样,不得不进行妥协,从而饮鸩止渴。

    可惜,殊不知这玩意越是纵容,死得就越快。

    万历三十八年的条例颁布后,士绅更是无所顾忌,土地兼并反而愈演愈烈,投献之风竟然成了主流。

    当然这也怪不得万历皇帝,无论从汉唐,还是宋元,无论是豪强,还是士绅,他们作为与皇帝共天下的一部分,免税免徭役的权益实行上千年。

    明初管得太多,束缚得越紧,后期就越容易崩开。

    一如清朝,士绅一体当差纳粮,在雍正年间施行,到了乾隆朝就被废止。

    原因一般无二,没有酷吏来执行,且对江山稳固不利。

    就像是直播一样,收割的都是普通人的钱,公会和大哥钱你还想揽去?不要命了?

    当然,明朝的制度设计优点也挺多的,地方分权、中央集权,没有外戚、藩镇、宦官之祸,需要打的补丁很少。

    朱谊汐来自于后世,自然明白清承明制,改易不多,这在历朝历代都是不多见的。

    宋跟唐,元和宋之间,制度上可谓是天差地别。

    「最大的补丁,一在金融,二在赋税,三在军制。」

    朱谊汐摇头晃脑:「军制已改,金融已变,唯独赋税,只是增加了商税,对于原本的农税征收,倒是改易不多。」

    他食指无意识地敲打着桌面,大脑飞速的在运转。

    在登基之前,以及登基之后的几年间,对于明末时期的土地兼并,以及士绅阶级的瞒报,少报,投献等,他是持默认态度的。

    没办法,首要目标就是为了驱逐建奴,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其他的地方都可以忍耐。

    减少建立王朝的阻力,从而更快的统治天下。

    如果像那些里的主角一样,从微末起,就搞什么改革,士绅一体纳粮,这不亚于把读书人推出统治体系。

    到时候此消彼长,敌人第一时间拥抱了士绅豪强,你就完犊子了。

    打天下,无非是朋友多多,敌人少少,士农工商,这四大阶级的人都要积极的纳入。

    秋后算账这种事,干起来不爽吗?

    在皇帝的桌面上,巡按北方九省的监察御史们,给他递交起了一张满意的答卷。

    一年时间,被拿下的知县、知府等掌印官,超过了百人,佐贰官,吏员,更是数以千计。

    刑部的牢狱,已经人满为患。

    这几个月间,最忙碌的就属于大理寺和刑部了,天天加班加点的进行审判定罪。

    贪腐过重的,抄家,砍头,流放,一条龙;贪腐轻的,抄家,流放,充实边疆。

    可以说,这样酷烈的手段,极大的震慑了官场,北方各省为之一清,

    再加上省考,进士等新人上任,如同活水一般涌入官场,冲刷了旧有的风气。

    这时候,朱谊汐才感觉,实行仁政的基础已经被夯实了。

    毕竟政策的颁布和实行是两码事,基层,尤其是县一级的支持是极其重要的。

    如果继续沿用旧有的官僚体系,一切的改革终究不过是另一场缝补,亦或者从仁政变苛政,成了士绅官僚的饕餮盛宴。

    「既然时机成熟,那就从河北开始,然后遍及北方,再恰当时间去南方吧!」

    先北后南,先易后难,这是皇帝心中的想法,也是在逐步施行的策略。

    而这项仁政,就是减租减息。

    即双减之策,对象是土豪劣绅。

    减息,则关于民间的借贷,年息不得超过三成,高于三成则交易不成立,借贷一方可以选择不还钱。

    减租,则是对地主阶级。

    但凡租赁给佃户的土地,租金一年不得超过收获三成,但凡超过三成,地主赔以十倍利,本人不得参与科举,再犯,全家三代限制科举。

    可以预料到,这项政策毫不亚于一条鞭法,只是更缓和了一些。

    毕竟一条鞭法是在挖肉,而双减则是套上紧箍咒,限制土地兼并,缓和社会矛盾。

    也更容易被开明士绅阶级接受。

    这就相当于,你可以增加契税,但不能直接没收我的房产。

    说实话,这项政策不过是封建社会内部的改良罢了,只能缓和矛盾,而不能解决矛盾。

    但没办法,总不可能挖自己的根基,成全别人吧?

    朱谊汐没有那些所谓无私圣人的穿越者那么高尚,一生不婚不育,就为了与自己什么关系都没有的普通人付出一生。

    即使是兄弟姐妹,他也做不到如此,更何况是

    陌生人了。

    「啪——」

    将双减政策放下,朱谊汐扭过头道:「让阁老们过来。」.

    很快,内阁大臣们聚集而来。

    一场小范围的御前会议,就此展开。

    朱谊汐直接将双减的奏章传递下去,端起手边的茶水,慢慢地饮用了起来。

    就是他观察着众人的反应。

    内阁四人之中,表现各不一样。

    首辅赵舒微微点头;深沉的张慎言难得露出笑容;阎崇信面露错愕;吕大器则抚手大笑。

    「陛……」

    话音过半,吕大器看到了众人的脸色,立马反应过来,这边的话立马收了下去。

    「首辅觉得如何?」

    皇帝问道。

    「启禀陛下,此乃仁政也。」赵舒瞬间热泪盈眶,他自然知道这是皇帝的手笔。

    但也正是因为如此,他才感觉今上不愧是皇帝,想他人所不能想。

    「不损士绅之利而利万民,百姓欢腾,万民膜拜。」

    这一句赞叹,深刻的道出了双减政策的根本——不损士绅之利。

    相较于用刀子割肉,紧箍咒显得更容易让人接受。

    谁都能看得出来,这项政策更利于社会的稳定,也更容易获得四民的支持。

    须知,虽然士绅阶级有种种陋习,种种缺点,但开明人士也不再少数。

    双减政策,就是对士绅们进行分化拉拢,让开明士绅和土豪劣绅斗,获得一派士绅们的支持,政策的推行将会更加顺利。

    到时候不仅官场上有人支持,民间也有大把的人士赞同。

    这才是真正的国策。

    张慎言也抚须叹道:「民生多艰,如此仁政,百姓具会开颜,老臣不得不赞同,豁出了这条老命,也要支持。」

    阎崇信、吕大器二人还能说什么?

    只能一窝蜂的赞同支持,顺便对皇帝大夸过夸。

    「此策可通与北方各省,待到南方官场干净之后,在推行到天下各处。」

    皇帝一锤定音,声音极其洪亮:「到时候,天下何不太平?」

    一时间,内阁大臣们皆顺从。

    可以预料到,此策如果真切实行,对于国朝的稳固,是极其有效的。

    「甘肃兵马汇聚,漠西蒙古诸部臣服,骑兵众多,如今又与罗刹国,正是抽出空来。」

    吕大器终于得到了发言的机会,立马说道:「通过吐鲁番一战,叶尔羌不堪一击,畏我王师如虎,朝廷可攻伐之,必然一路顺畅。」

    赵舒也赞同:「听闻其沙漠地区,遍地都是绿洲,也离不开绿洲。」

    「叶尔羌人根本就逃不了,只能在绿洲坐等王师,而漠西蒙古诸部则骑兵众多,一旦战事不利,纵马奔驰,徒劳的收获一些土地也无多大效果。」

    「不如打叶尔羌。」

    「好!」皇帝虽然心中也支持叶尔羌,但却不能明面上说出来,得由下面的人提出来。

    而他来充当这个裁判,处于超然位置。

    就像是双减政策,也借故是他人提出,而非是皇帝亲口述说,留存一些缓和的余地,对大臣和皇帝来说都有好处。

    于是,到了年底封衙前,除了双减外,西北攻略上,也有了决断。

    所有人都明白,朝廷只有两个选择,卫拉特蒙在古诸部,以及叶尔羌国。

    卫拉特蒙古,即北疆地区,天山南北附近,进行游牧的漠西蒙古,也就是当年制造土木堡之变的鞑靼人。

    而叶尔羌汗国,顾名思义,信仰和平教的回部民众,维吾尔人。

    卫拉特蒙古攻略的目标一直是哈萨克汗国,叶尼塞河流域;叶尔羌则向南,朝着阿富汗,巴基斯坦境内进发。

    可以毫不迟疑的说,如果论富裕程度,占据天山南北,伊犁河谷的卫拉特蒙古,绝对是第一。

    毕竟南疆地区除了沙漠就是沙漠,最大的特产只是和田玉而已,要不是把控南疆丝绸之路,叶尔羌早就穷困潦倒了。

    西北地方,一弱一强,百官们倾向各不同。

    最终,得知内阁决定先易后难,将目标对准了叶尔羌时,朝廷内外一片哗然。

    不过,与文官们意见相反,勋贵们则认同内阁的决定。

    相较于已经接触火器,并且拥有数万骑兵的卫拉特蒙古,一直陶醉于葡萄美酒夜光杯的叶尔羌国更容易征服。

    再者说,吐鲁番地区已经得罪其人了,如今彻底地消灭隐患,就再适合不过了。

    只要叶尔羌被拿下,北疆地区也就不远了。

    漠西蒙古虽然功勋更多,但不及叶尔羌功勋来得安稳,手到擒来。

    此时安乐城。

    「看来,朝廷已经有了决断。」

    高一功抬起头,望着前方。

    此时的吐鲁番地区,驻扎着三万明军。

    其中有骑兵两万,步兵加火器营一万,可谓是整个西北的精华所在。

    「总兵,是哪里?」众人纷纷问道。

    「南边,叶尔羌汗国。」

    剑指西南,高一功面露得色。

    「兄弟们,建功立业的机会就在前方。」

    高一功举起剑,说道:「朝廷已经带来谕旨,许下四点功勋(基础),只要攻灭此国,此次封侯进伯者必然不再少数。」

    「朝廷绝不会吝啬爵位封赏。」

    「杀,杀,杀——」

    在杀气腾腾的叫喊声中,大军向西而去。飞天缆车的逆流启明(大明世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