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书屋 - 历史小说 - 洪武生存指南在线阅读 - 第011章:洪武二十五年(上)

第011章:洪武二十五年(上)

    眼看着并肩在蒲团上坐下的老朱一家三口,站在地球仪旁的朱塬不得不打起更多精神,不是因为老朱,不是因为马氏,主要在于,朱标。

    这是一个比老朱还需要更谨慎应对的人物。

    至于原因,不得不又从曾经的历史说起。

    关于明朝历史,有一本很有名的书,叫做《万历十五年》,后世有‘明亡于万历、清亡于乾隆’的说法,《万历十五年》,就是以相应的一个时间点,通过对万历皇帝、张居正、海瑞等一干历史人物生平事迹的评述,介绍大明的万历朝这一重要历史拐点。

    曾经看多了明朝历史,朱塬觉得,还可以模仿《万历十五年》,写一本《洪武二十五年》,这肯定会更加精彩。

    洪武二十五年发生了什么?

    稍微了解一点明史的人都知道,这一年,朱标壮年薨没,明朝历史因此出现了一個很大的意外拐点,直到朱棣赢得靖难之役,登基称帝。

    然而,一般人了解的这段历史最浅层之下,其实还有着太多太多可以剖析的地方,仔细深入,足够颠覆大部分人对洪武一朝历史的固有印象。

    虽然是《洪武二十五年》,但,事情其实可以从洪武十五年说起。

    这一年,马皇后病逝。

    其实也是一个历史转折节点。

    相濡以沫一路走来的妻子病逝,对于一向重视亲人的朱元璋是一个很大的打击,自己拥有了天下,却救不了病重的妻子,‘天下于我何加焉’,结果,虽然依旧保持着勤勉,但老朱作为一个帝王的心气却受到重创。

    这一年,太子朱标,已经27岁。

    从沉浸丧妻之痛的父亲那里接管更多朝政的同时,朱标也开始考虑接班的事情。

    实际上,从洪武十年起,当时22岁的朱标就已经开始深度参与朝政,史载‘洪武十年六月丙寅,命群臣自今大小政事皆先启皇太子处分,然后奏闻’。

    其中关键,‘先启皇太子’,‘然后奏闻’,想想那画面。

    这种情况下,不符合皇太子心思的‘政事’,到得了皇帝手边吗?

    更别说弹劾皇太子。

    再说回洪武十五年,还有一件小事,这一时空已经和朱塬有过接触的翰林直学士詹同,后曾经一度担任吏部尚书,詹同有个儿子,叫詹徽,当年通过举荐,成为秀才,并且很快被任命为正七品的监察都御史。

    这里有一个很有趣的时间点。

    马氏是当年八月去世,九月出殡,而詹徽被任命为正七品的都御史,是在当年十月。

    历史对于詹徽出仕前的记载几乎没有,但可以推测,詹徽,应该是和太子朱标相识的,甚至,可能又是太子陪读之一。因此完全可以判断,在老皇帝还没有从丧妻之痛中走出来时,监管朝政的太子朱标,将一个看似不起眼的亲信,安排在了一个看似不起眼的位置上。

    不仅如此,短短两年后,洪武十七年,詹徽就火箭式地蹿升为正二品的都察院左都御史。

    再然后,时间来到洪武二十年。

    朱标32岁。

    三十而立,过了30岁的太子殿下,接班的心情更加迫切,再加上之前几年的酝酿,终于走出了第一步。

    这一年的大事,是大将军冯胜率军出征辽东。

    不过,这件事的关键,不是冯胜,而是作为冯胜副手的蓝玉。

    这一次出征的目标是盘踞辽东多年持续骚扰大明边疆的北元太尉纳哈出,结果很好,双方几乎没有接阵,纳哈出就选择了投降。

    其中也有意外。

    负责与纳哈出会面商讨归降事宜的蓝玉,在双方酒宴上,脱下了自己的衣服,要求纳哈出换上,再与自己喝酒。纳哈出认为这是对自己的侮辱,愤而离去,双方还一度发生了冲突,差点导致招降的失败。

    冯胜亲自出面,多方斡旋,才避免了一场刀兵。

    然后,关键来了。

    兵不血刃地成功招降了纳哈出数十万众,冯胜却再次因为私藏缴获遭到弹劾,不仅没有功劳,还被朱元璋收回了大将军印。

    之后呢,这大将军印,落到了蓝玉身上。

    洪武二十一年,蓝玉拜大将军,总管军事,率军15万出征北元。

    嗯。

    整件事的有趣之处就在于,劳苦功高的冯胜,费力不讨好,劳心劳力地拿下了辽东,却因为一个小小的私藏缴获罪名被罢免。

    要知道,冯胜的私藏是出了名的。

    这位跟随朱元璋许久的名将,多年来一直就是大错不犯小错不断,以往打仗过程中,老冯吃点拿点,都没有受到过惩罚,这一次,为什么那么严重呢?

    答案很简单。

    为了给人让路。

    给谁?

    给蓝玉。

    差点搞黄了一场招抚的蓝玉,不仅没有获罪,转眼还成了大将军,相比以往明军出兵往往有多路统帅,蓝玉拿到大将军印,第一次出征北元,就能总管军事,毫无掣肘。

    为什么是蓝玉呢?

    因为蓝玉是太子朱标的妻舅。

    当然了,除了老朱这种异类,天家往往是少亲情的,因此,这一层亲戚身份之外,更多的,肯定还是蓝玉早早就投靠了朱标,成为太子一党。

    朱标想要接班,第一个要拿到的,就是军权。

    这是常识。

    蓝玉就是朱标的军方势力代言人。

    征伐北元一战也很顺利,蓝玉率领大军在捕鱼儿海大败元军,彻底摧毁了元室正朔。

    班师回朝,有功要赏。

    更有趣的来了。

    本该被封为‘梁国公’的蓝玉,结果却成了‘凉国公’。

    为什么会有这一字之差?

    传统观点基本都是,蓝玉娇纵跋扈、侮辱元妃、纵兵毁关,因此受到老朱的敲打,将‘梁’字换成了‘凉’字?

    真是这样吗?

    这里不得不再次提一点,老朱是一个很双标很分裂的人,对于武将,特别是跟随自己许久的亲信,无论是贪财还是嗜杀,容忍度都很高。

    比如,就像洪武三年的大封功臣,本该封公的两人,汤和和廖永忠,止封侯爵的原因,表面上,一个是嗜酒妄杀,一个是擅窥朕意,这算什么大事?

    实际原因是,汤和在老朱与张士诚对峙时,负责镇守太湖北部的常州,一度产生了摇摆,还酒后吐真言;“吾镇此城,如坐屋脊,左顾则左,右顾则右”。《明史·汤和传》记载,‘太祖闻而衔之’。

    汤和为什么心存怨念?

    当年老朱从军,是汤和帮忙引荐的,谁能想到,本来打算招来当小弟的同乡,一步步爬到了自己头顶,甚至成了主子?

    这事儿,放谁身上会平衡?

    汤和不平衡也就不平衡吧,还在喝醉的时候,不小心说了出来,还被老朱知道了。

    结果,本该是公爵的封赐,降成了侯爵。

    再说廖永忠,更简单,这位溺死了小明王韩林儿,对于老朱来说,除去了一个心病,也不是什么大事。但,某人却不太聪明,把这本该深深埋在心底永远忘记的事情,当成了功劳,还试图以此讨要封赏。

    这是邀功么?

    这是打脸啊!

    于是,本该稳稳的一个公爵,降成了侯爵,甚至又过了一些年,还因为僭用龙凤的罪名被赐死。

    僭用龙凤,又巧合又讽刺。

    稍稍剖析过汤和与廖永忠,再看蓝玉,表面上那些骄纵一些的罪名,算大事吗?

    不算。

    那么,为什么是‘凉’呢?

    这个‘凉’字,别想太多,就从字面意思理解一下,再稍稍联想。

    嗯……

    是不是有人心太热了,于是,皇帝陛下给了一个‘凉’字,提醒提醒。

    谁心热了?

    提醒谁?

    答案,不是蓝玉,是朱标。

    儿子啊,你爹我虽然老了,但还没死呢,你冷静冷静,做事情别这么急。

    这才应该是一个合理的真相。

    所谓‘凉国公’的真相。

    不过,朱标听了吗?

    答案是没有。

    继续。

    转眼到了洪武二十三年。

    胡惟庸案再起。

    起因也很有趣,是蓝玉北征时,带回了一个胡惟庸余党,名叫‘封绩’,这人作为污点证人,再次揭发了胡惟庸的一系列罪状,导致旧事重提。

    这里不得不先回到洪武十三年。

    最初的胡惟庸案,其实只是一场很小的案子,并没有牵连到太多人,特别是那些开国功臣,基本没有受到太大影响。

    普通人或许觉得,朱元璋废除了持续千年的宰相制度,应该需要很大一场阵仗才能成功,因此,大规模诛杀是难免的。实际是,以老朱当时对朝堂的掌控能力,就只是,杀了,废了,我自己来。

    以上。

    再说洪武二十三年,已经被尘封的旧事重提,却成了波及诸多开国公侯的一场大波澜。

    事情从当年的五月份开始。

    从已经执掌监察部门多年的左都御史詹徽弹劾诸多功臣勋贵开始。

    詹徽弹劾过诸多功臣‘多行不法’之后,当时的都察院,很快将矛头指向了李善长,以封绩提及的胡惟庸旧事,以及李善长的侄子李佑的诸多‘不法事’为引子,连续多日,反复攻击,要求皇帝陛下处置。

    朱元璋的应对是什么?

    洪武实录记载,洪武二十三年的五月十八这天,面对群臣的不断弹劾,朱元璋召见了李善长,原文是‘上诏慰谕之,复召诣奉天门,与语开创艰难之际,为之流涕’。

    君臣两个回忆往昔,痛哭流涕。

    这是老朱的‘鳄鱼眼泪’吗?

    暂时别下定论。

    再然后,依旧是洪武实录记载:复至右顺门,上谓群臣曰:“吾欲宥李佑等死,以慰太师。太师年老,旦暮无以为怀。”

    简单翻译:太师老了,我想原谅李佑等人的死罪,让他安度晚年。

    接着,就是百官的应对:群臣复奏:“善长开国旧臣,任寄腹心,亲托骨肉,而所为如此。臣等考其事反状甚明,敢以死奉法。”

    再简单翻译一下就是:李善长是陛下心腹不假,但犯下那么多罪过,证据确凿,陛下若还要袒护,我们就死给你看!

    稍稍琢磨琢磨。

    这叫什么?

    这叫逼宫!

    都说朱元璋是个杀神,一个杀神,被百官逼宫,连跟随自己多年只想有个善终的心腹都护不住,简直颠覆啊!

    面对百官的以死相逼,老朱没有再坚持。

    然后,李善长回去后,就自杀了。

    广泛传闻的,李善长一家七十多口都被老朱砍了脑袋,只有驸马李祺得以免死,其实不是。

    李善长是自杀的。

    而李家,不只是李祺,后世诸多证据也都证明,还有很多后辈都活着,并且开枝散叶。

    并不是被斩尽杀绝。

    不过,从李善长开始,确实有一大批的淮西勋贵,当年或死或贬。

    这件事的后续。

    五月,李善长死。

    六月,左都御史詹徽,兼任吏部尚书。

    这意味着,继军权之后,清除掉一大批淮西勋贵,特别还有一直对朝政保持着很大影响力的李善长之后,太子殿下,又拿到了朝权。

    还有一个后续。

    李善长死后,工部一位郎中,名叫王国用,上书为李善长喊冤:“善长与陛下同心,出万死以取天下,勋臣第一,生封公,死封王,男尚公主,亲戚拜官,人臣之分极矣。藉令欲自图不轨,尚未可知,而今谓其欲佐胡惟庸者,则大谬不然。”

    老朱的反应是,默然以对。

    当年的空印案,谁敢提异议,老朱就处置谁。

    到了李善长这里,老朱只是沉默。

    为什么沉默?

    因为,这位帝王并没有想要诛杀李善长,他一直希望能留个好名声,君臣相共始终。但,面对压力,只能妥协。

    是百官的压力吗?

    不是。

    是儿子的压力。

    百官怎么可能压得了堪称‘杀神’的朱重八?

    记得有一本书,好像是叫《权力野兽朱元璋》,这大概是很多人对老朱的一种印象。

    然而,什么叫‘权力野兽’呢?

    朱塬觉得,唐太宗、康熙那种,才更典型一些,谁敢威胁我的位置,哪怕是儿子,我也弄死你。

    老朱终究只是一个老农。

    再加一个,典型的中国式家长。

    打下了偌大一份家业,到了晚年,儿子想要接班了,而且还非常主动,甚至到有些过头,老朱的反应,最大的一个,只是给了一个根本没起多少作用的‘凉’字。zWWx.org

    因为他不是权力野兽。

    面对儿子,老朱也没有将自己带入到一个帝王的角色,而只是一个父亲。

    传统的中国式父亲。

    既然你想接,就接吧。

    给你了。

    甚至,面对太子主导下的群臣逼宫,老朱到底也还是向着朱标,而不是为了一个心腹,和亲生儿子翻脸。

    不仅如此,老朱还要帮儿子担下骂名。

    王国用上书,明里喊冤,暗带指责,老朱只是默然。

    再后来,还有臣子追问,李善长究竟犯了甚么罪,为什么一定要死呢?

    老朱也不能说是儿子想接位置了,只能找了个‘星变’的理由搪塞。

    自始至终,老朱都没有把事情引向自己儿子,哪怕……当时朝野上下,很多很多的人,肯定都知道,这一切的背后,到底是因为什么。

    最后的最后,那怕到了史书上,后人也只能凭借一些蛛丝马迹,判断事情的真相。

    更多人,懒得理会真相。

    就是你,朱重八,狡兔死,走狗烹!

    老朱更不可能再为自己辩解。

    军权拿到了,朝权到手了,事情还没有完。

    老朱对儿子们太好,好到拥有的权力已经威胁到中枢,于是,下一步,就是宗室。

    从秦王开始。

    洪武二十四年,秦王朱樉在诸多弹劾之下,被朱元璋召回京城,同一年,皇太子朱标巡视陕西。

    名为迁都,实则接管军权,削弱藩王。

    证据是,同一年,蓝玉也来到了西北,领兵追讨一个根本没什么名声的小贼寇。

    可以想见,如果一切顺利,在秦王之后,晋王、燕王、宁王等等,一干边镇藩王,要么交出兵权,安安心心做一个太平王爷,要么,像秦王朱樉那样,面临被废黜的命运。

    然而,历史到了这里,给大明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

    洪武二十五年,朱标病逝。裴玄黄的洪武生存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