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书屋 - 历史小说 - 三国:汉中祖在线阅读 - 第一百五十五章预防

第一百五十五章预防

    三月春,宜嫁娶。

    汉长公主刘媛,受封汉德长公主,嫁与武威太守长子杜预,杜元凯。杜预年十七,受拜骑都尉,于成都尚汉德长公主刘媛。

    露台之上,春风拂面,薄纱随之飘动。

    刘禅坐于席榻之上,与杜恕、杜预父子交流,笑道:“元凯,新婚燕尔,可有衰男儿之志否?今已成家,可以治事否?”

    杜预明显还适应不了如此角色,羞红着脸,说道:“启禀陛下,臣少,未知可任矣!”

    刘禅皱着眉,感觉杜预缺乏了点英气,说道:“元凯,乃长公主之夫,又有学识伴身,使卿治事,将亦愈知事之深浅也。往昔可以委以重用,今若畏首畏尾,岂能有所成?”

    刘禅以为杜预书读多了,又少经历练,不敢承担要职。

    杜预也不紧张,而是问道:“敢问陛下,爱臣否?”

    刘禅微微挑眉,说道:“何处此言,若不爱卿,如何能以长公主嫁之。”

    杜预弓腰垂首,说道:“启禀陛下,爱人者,当利其也。今陛下爱臣,令臣治事,将犹如未能操刀者,操刀以割肉。届时肉未割,刀反伤操刀者。恕臣冒昧,陛下之爱臣,乃是伤臣也,今后众臣不敢求陛下所爱。”

    “陛下之于大汉,如屋之栋也!栋折楼崩,臣将亦压于之下。故预岂敢不尽言乎!”

    “如陛下有一美锦,陛下定不愿令未能制衣之人,而裁之。任大官、治事,比之美锦如何?此乃百姓、将士性命之所寄,令臣至学者而治之,不合常理也。臣愿学而入政,以为汉室效力。”

    “若未学军、政,而治事。臣将如未尝登车却射猎,常忧车毁而人亡,岂有闲暇以猎物乎?此将辜负陛下之所爱!”

    此言一出,一向大神经的杜恕也颇是经常紧张,生怕刘禅会因杜预的忤逆而生气。

    不过刘禅反而是哈哈大笑,拍手喝彩,说道:“孙子有言: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今元凯年不过十七,所思所为正热刺周正,非常人能有,实乃善莫大焉。”

    说着,刘禅朝向杜恕,感慨说道:“朕实乃为女寻一佳婿,为大汉寻一璞玉也。加以琢磨,元凯今后当能为国辅也。”

    刘禅所言并非过誉,之前或许是因为受前世历史上杜预之名的影响,对他颇是关爱,期待颇高。而如今刘禅确确实实在杜预的身上,看到一股超出常人的感觉。

    十七岁的少年郎,受天子宠爱,又尚长公主,正值意气风发之龄。而杜预却丝毫不见张扬,也不说大话,对自己的人生规划有条不紊。还能长篇大论,以自己为桉例来劝谏刘禅,这样的少年郎实在太过少见了。

    拿自称神童的诸葛恪,其虽才智过人,但品性却是刚愎自用,极好面子之人。

    亦或是以聪慧自称的诸葛瞻,也是十七岁尚公主,授为骑都尉。少有才干,下不能安民,上不能正君,唯有忠孝以留名。

    相比于诸葛瞻、诸葛恪两位神童,常年泡在书卷里面的杜预更有大智慧。

    “不敢!”杜恕拱手致歉,说道:“臣小儿顽劣不堪,若有言错,还望陛下惩罚。”

    刘禅笑着摆了摆手,目光落到杜预身上,说道:“元凯既言愿学而入政,不知愿学何事?”

    杜预心中早有所思,跪地说道:“陛下若不嫌臣愚钝,明岁伐吴,臣愿随大军左右,以为治学。”

    “可!”

    刘禅想了想准备送他一个机缘,问道:“不知元凯近日可有时间?”

    “请陛下吩咐!”杜预答道。

    “上丞相身体日沉,而隆中药石不足,不知元凯愿送药至隆中否?”刘禅说道。

    杜预脸上露出喜悦之情,行礼说道:“臣岂敢不愿!”

    历经了十余年的奋战,作为蜀汉丞相的诸葛亮已经名震寰宇,在军略、军政上恍如泰山北斗,令常人难以逾越。

    随父入汉的杜预,因其父的身份的原因,可以接触到大汉一些机密政策或是重要资讯。而杜预本身从小博览群书,对经济、政治、法律、工程等学都有涉猎。在他认识到了诸葛亮的所为后,早就对其崇拜不已。

    若非诸葛亮常年征战,加之杜恕久任武威太守,杜预无法跟随诸葛亮左右,否则他早就想跟在诸葛亮身旁侍奉,听其教诲。而刘禅名为让其送药,实质是让杜预侍奉诸葛亮身侧,以为教导。

    就是不知道诸葛亮遇见如此璞玉,会有什么反应。希望能在心理上让诸葛亮开心些,从而对他的病情微微有所改善。毕竟诸葛亮曾感叹己身之学,无人能通。

    “哈哈!”刘禅指了指空空的茶杯,笑道:“还不奉茶!”

    “诺!”

    杜预起身利落,一脸欢喜地接替了侍从的工作,专心服侍自己的岳父和父亲。

    其间,杜恕沉吟少许,奉上奏疏,进谏说道:“陛下,臣居西北武威,闻江原官谷桉。柳句、伍益所为不法,振动蜀都,而其罪状发于一小吏,满堂公卿大臣初无一言。自陛下登基以来,司隶校尉掌于上丞相之手,御史中丞形同虚设,上丞相于国内时,尚能举纲法度以监奸佞之人。”

    “上丞相跨地远征,司隶校尉难掌其责,御史中丞手无大权,朝廷风气又如何肃然。尚书令虽是贤才,但如何能一心二意,既筹集军粮,又能掌朝中督查之事。臣窃以为,大汉至今,还需改良内府之法。”爱读小说app阅读完整内容

    “且国中大臣多为荆州人士,上丞相虽贤,但其下从之又是如何?向朗虽忠于国事,然不治素检,朝中之事,皆应和马氏二人,岂能为国之大吏。荆人势大,诸吏默认无言,应和荆州士人所行。”

    “大汉朝政不同往日,陛下可念荆人立国之功,然治国之时,当有所摒弃。今时上丞相尚能提拔英才,不宜偏私。若其亡后,荆楚士人比为朋党,又当复后汉关东士族之事,届时其害不在外,而在内。”

    杜恕跪于地上,言语间极其诚恳地述说着自己的看法。

    “臣有闻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今当有筑穴之势,不可不防。今者外有伺隙之寇,内有贫旷之民,陛下当大计天下之损益,政事之得失,诚不可以怠也。”

    刘禅看着杜恕的奏疏,许久不言,而是将奏疏放到桉上,负手起身,眺望远处的景色。

    杜恕这奏疏若让外人看见,必定会掀起大的波澜。他直接向大汉朝中的荆楚士人开炮,告诉刘禅,这些人团结在诸葛亮身旁。诸葛亮在世还能利用他的威望,去提拔大汉国内其他地方的俊才,他们不敢有怨言。

    但如果诸葛亮去世了,这些荆楚士人极其容易形成仿佛东汉时期的关东士族集团,反噬大汉的根本。而杜恕希望刘禅能够警惕这种情况的发生,并且对这种现象动刀子。

    当然杜恕所说的,作为最高统治者的刘禅又如何不知晓。在平定关中后,刘禅有意识地提拔关中士人进入大汉高层,如委任鲁芝作为侍中,又让他出任荆州刺史,成为大汉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非荆州士人的刺史。

    但如今的刘禅似乎发现,自己的动作好像跟不上了,拿下南阳后,重新有了根基的南阳士人的势力将会快速膨胀。

    不知过了多久之后,刘禅开口说道:“务伯当有大才,今在外许久,恐有荒废才学之所用。即日入朝为官,封侍中,领御史中丞,左御史大夫董允,共掌御史台。今后御史台长官御史大夫,副官御史中丞。”

    御史台的执掌者,乃是御史大夫,后至东汉,御史中丞领御史台属官。而刘禅则是准备,先组建新的御史台,改革官制,确定了御史大夫为话事人,御史中丞为副手的领导体系。

    二人权利二分,御史中丞职督管地方御史,负责接受公卿奏事。御史大夫,主负责弹劾百官与日常工作。当然这是短暂的做法,等到适当的时机,将进一步改革御史台。

    确实需要向杜恕所说,让其他州郡籍贯的官吏进入大汉中枢,从而改变下大汉传统,即一直以来的荆楚人治国的习俗。

    但也不是让荆楚人消失,还是降低荆楚士人在大汉国内的话语权。毕竟大汉若掌握天下,将要面对关东士人的涌入,若没有一个强有力的集团力量,反而是危险的。因此大汉还是需要保持以荆楚士人为核心的体系,稳定大汉的基本盘,只不过引入其他地方的人进行对冲,不至于一家独大。

    “臣领命!”杜恕应道。

    “今日之语切不可向外人告之,违者斩。”刘禅叮嘱众人道。

    “诺!”

    周易有言:“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失其身,几事不密则成害。”君主若无保密意识,就会失去良臣。臣子没有保密意识,会因泄露机密而亡。国若欲成大事,泄露机密,反而会有大害,以至于亡国。

    因此,这种事不由刘禅不谨慎,一旦泄露出去,杜恕将有危险。不仅如此,也会引起荆楚士人对刘禅的忌惮,于国不利。

    (今天没更了!)周府的三国:汉中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