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书屋 - 历史小说 - 大明:从1566开始在线阅读 - 第205章 江南大局隐忧

第205章 江南大局隐忧

    张居正、申时行便亲自带路,花了整整十天,看完了纺织、盐场、茶叶。朱墨还去了淳安一趟,果然一切都十分平顺,虽然作坊还不多,可势头很足。

    全盘看下来,跟预期相比,大概有个七七八八吧,毕竟这期间受到了许多干扰,尤其是最近这次,差点发生了挤兑,以至前功尽弃。

    成绩如此,隐忧也逐渐暴露出来了,比如第一批收购之后,作坊户收入相当可观,那些仍在老老实实种田的,就很着急,也感到了害怕;当日传言的那些情形也的确有,有些作坊户,的确就是流氓出身。

    另外一个问题是,如今越来越多的人想要搞作坊,实在太多了,多得不得了,官庄已经不敢放钱了。而且,照这样推算,很快就会接近产能极限。附带问题因之冒出,那就是:种田的人的确减少了,减少了很多。这就会造成粮食问题,朱墨想到过,可没想到来得这么快。

    而他最担心的还不是这些,是人心!人心的确发生了很大变化,一方面是百姓心气十足,另一方面是缙绅惊恐疑惑。也正因为如此,奴变和官学案才会引起那么大的动静。

    查了查,狗系统也给出了评估,情况差不多——

    本书首发:塔读小说APP——免费无广告无弹窗,还能跟书友们一起互动。

    【进程预警:产业比例失衡;】

    【人口比例:江南四省农业人口骤减10%,其中纺织业占8%,盐业占2%;预估纺织业未来1-3年还需人口200万,盐业1-3年所需人口60万,四省农业人口减少至21%;进入危机区间;】

    【产业预警:江南四省纺织业产能现为200万匹,未来1年饱和,未来3年进入过剩;新式盐业现有产能1亿斤,潜在产能80亿斤,全国需求50亿斤,达产时间约10年;铁器、木器等资本品制造,现有产能已透支;茶叶、瓷器等工贸行业,存在制度性和技术性约束;……】

    【评估:一二产业失衡,预警指数74%;二产内部失衡,预警指数95%;】

    【后果:粮食危机在未来1年出现概率为75%,未来2年出现概率为88%……;手工业人口在未来1-3年逐步过剩,爆发社会危机概率97%;】

    【建议:推倒重来。】

    系统给出的建议,自然是胡说八道,可揭示的危机却是真真实实的。

    朱墨觉得,跟自己考察十天所见基本吻合,最大的问题,就是“失衡”二字。这就会引发一系列的后果。而最为迫在眉睫的问题,却是系统没有提到的,那就是——新作坊对老作坊的冲击,新模式对旧模式的冲击。

    他觉得,这波阳明官学风潮,背后的深层原因,就是这种新旧交替带来的矛盾。

    为此,

    塔读小说APP更多优质免费小说,无广告在线免费阅读!爱读小说app阅读完整内容

    最后一天,他又要张居正、申时行带着去看看老作坊。

    申时行选中的这家,就在杭州郊外,规模已经不小了,也干了十五六年,有三百多架织机,老板是九江一个珠宝商,叫做徐洋,知是钦差朱墨来,他是既欢喜又害怕,一路陪着,什么话也不敢说,问到什么都是唯唯诺诺,都叫管事说话。

    朱墨但见偌大的厂房内,竟然没有几个人,织机也只动着十来架,大部分都没有开工,心想:这些旧模式,恐怕要完了……

    而这时,管事也介绍到这里,道:

    “朱学士、张大人,老板起家的时候,织工也就是佃户,一边供着桑叶,一边来做工,现如今呢,都回去自己做了……”

    徐洋本来跟在几人身后,这时脸色忽然一变,赶紧道:“没有、没有!朱大学士,张大人,没有的事!这一向农忙嘛,都回去了,过一阵子就好,呵呵呵……”

    朱墨一听就猜到:旧模式是作坊 农户,靠的是何茂才这样的人在压,佃户为了活命,只能什么都答应,地被强行改种桑苗了,人也被雇用了,而账算下来却不划算,于是新模式一出,他们就要自己干,这里就萧条了。

    张居正也深知缘由,叹道:“徐老板啊,世事如棋局局新,老黄历呢,总有不管用的那天嘛……”

    “是、是、是……”

    徐洋已经很是不满,但畏惧张居正,也不敢说话。

    原文来自于塔读小说APP,更多免费好书请下载塔读小说APP。

    出了门来,

    朱墨问申时行道:“汝默啊,像这样的作坊,还有多少?”

    申时行答道:“朱学士,我们都看了,杭州的老作坊,除了织造局直属的三家,全都垮了……”

    哦?

    “为何织造局的没有垮呢?”

    申时行道:“织造局的织工,大部分也是皇庄里的农户,有的还是世代织工,有工籍的……”

    张居正也接道:“太祖英明啊,织造局-皇庄,是能连起来的,像徐老板、沈老板的作坊,就连不起来了,于是这才有了毁堤淹田嘛……朱大学士啊,这个难题也已经火烧眉毛了……”

    嗯嗯,

    朱墨喟然道:“是啊,吾这次着急下来,就是要解决这些问题……”

    ……

    回到驿馆,

    朱墨又把系统拿出来看,到了深夜,总算摸出来了一点路数——

    这大明的产业化,是主动的、超前的,所以无经验可参,看来只能自己摸索,而摸索的根本原则,应该是公正。

    关于农户和土地,太祖建制留下来了两大块,一块是皇庄和局所体系,这里面呢,什么工种都有,农田呢,又都是皇庄的,而皇庄的农户,除了种皇家的地,也还有自己的地,所以日子过得比一般百姓好一点。

    另一边,就是普通百姓,他们当初计口授田,得到了自己的份地,只要不是特殊户籍,也都可以干点别的行当。

    但弘治朝以后,皇庄土地突然暴增,不仅是皇帝和太子,藩王也开始搞起来,这些都还是少的,多的是投献户,而投献户又是批量的,是那些缙绅带着千百亩的土地投献,从而避税。这些都是假皇田。

    正如张居正所言,织造局没有被新模式冲击,是因为织工本身就是皇庄-局所系统的人,他们没有动机,也没有胆子自己出来干;且织造局是皇家的,从来不拖欠工钱,工钱又比私人作坊高了不少,所以这波稳定下来了。

    旧的私人作坊呢,走的是很经典的产业化模式。也就是“圈地”模式,简单说就是既占地、又要人。这个过程自然是充满了血腥味。严世蕃毁堤淹田还不是最离谱的。

    朱墨自然不会选择后者,从系统给出的数据看,大明有可能走出一种自主的产业化模式,因为贸易话语权在手,技术优势也在手,根本没必要搞得很恐怖,完全可以有管控的进行。应无物的大明:从1566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