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书屋 - 历史小说 - 大明:我的祖父是朱元璋在线阅读 - 第一百九十一章 大明常务副皇帝

第一百九十一章 大明常务副皇帝

    曙光破晓,一片阳光洒落在金色琉璃瓦上,泛起万道金光。

    早朝结束后。

    朱允熥将朱元璋送往乾清宫,见他没有别的安排,这才返回文华殿。

    今天的朝会有个很大的特点:没人抢着奏事了。

    以往奏事环节,都是通政使先说,然后六部尚书抢着说。

    有时候因为急着奏事,两个尚书你争我抢,甚至口吐芬芳,毫无体统。

    现在不同了,礼部尚书李志刚制定了各司朝会奏事顺序,获得朱元璋批准。

    凡早朝奏事,五军都督府最先,其次亲军十二卫,往后是奏报天下诸事的通政使司。

    再往后顺序是刑部,都察院,五军断事官,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工部,应天府,兵马指挥司,钦天监。

    若太常寺奏祀事,则当在各司之先。

    天下大事,祭祀第一,历朝皆是如此。

    除了早朝,晚朝也有规定。

    晚朝是下午开的朝会,规模不比早朝。

    凡晚朝,唯通政使司、六科给事中、守卫官奏事,其余各衙门有军情重事,方许奏闻,余皆不许。

    礼部这套规定,间接地肯定了武将地位,军事为重。

    还有文华殿奏事。

    礼部规定,若向皇太孙启事,则詹事府在先,其余衙门次第同早朝。

    皇太孙在文华殿召见大臣,首先奏事的自然是东宫下属部门詹事府。

    礼部尚书李志刚是朱允熥的心腹。

    这一顿操作下来,直接拉升了东宫集团的地位。

    大明王朝的权力过渡,平稳展开。

    文华殿。

    朱允熥高坐在大椅上,头也不抬地正在批阅奏章。

    太监方长悄悄地走了过去,在朱允熥的耳边轻轻说道:“殿下,李部堂和黄学士来了。”

    朱允熥这才抬起头,将手中的笔搁下:“请他们进来。”m.zwWX.ORg

    礼部尚书李志刚,翰林院学士黄子澄,都曾是大本堂的先生。

    “臣李志刚、黄子澄拜见皇太孙!”

    二人进殿行礼。

    朱允熥脸上挤出一丝笑容:“免礼。”

    李志刚道:“禀皇太孙,三年一度的春闱即将开始,臣二人奉旨为会试总裁,特来请殿下训示。”

    春闱,也就是科举会试,因士子会集京师参加考试,故名会试。

    又因在春季由礼部主持,亦称“春闱”、“礼闱”。

    会试主考官称总裁、副总裁,一般以礼部官员和翰林院学士充任,常有变动。

    朱允熥把目光转向黄子澄:“黄先生状元之才,如今当了主考官,士子们必然大受鼓舞。”

    黄子澄的脸刹那间青红交加。

    当初在大本堂,他身为先生故意针对还是普通皇孙的朱允熥。

    又以“韩信斩樵”之事与朱允熥辩解,被朱允熥反讥“状元之才”。

    黄子澄本来会试第一应是状元,因在殿试的面试环节懵逼口误,表现不佳才成了探花。

    “状元之才”对他来说,无疑是在嘲讽。

    现在皇太孙又提此事......

    黄子澄连忙俯首道:“臣当初出言无状,顶撞了皇太孙,请殿下恕罪。”

    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

    黄子澄学富五车,深知其中道理。

    朱允熥笑了:“谈不上顶撞。”

    说着接过方才递上来的茶呷了一口,回归正题,说道:“会试是朝廷的抡才大典,你们身为主考官,要公平取士,不能心怀偏私。”

    “臣明白!”二人一齐答道。

    会试主考官前来请皇太孙训示,只是过個场面,以示储君尊贵。

    朱允熥简单说了两句,便让二人去忙。

    端起茶杯,朱允熥的目光,看向了长案的五方玉玺。

    年纪轻轻的,就有种当皇帝的感觉了......

    玉玺,是皇权的体现。

    只要握有玉玺,甭管是不是皇帝,都可以行使皇权。

    最经典的莫过于清朝的慈禧太后,她最初的权力,便是来自两块皇帝印玺。

    清抄宗咸丰快嘎了的时候,任命了八位辅政大臣,辅佐幼主。

    (咸丰皇帝在位期间,被英法联军抄家,火烧圆明园,故称清抄宗。)

    咸丰为了防止辅政大臣擅权弄势,准备了两方印章来制衡。

    一方印章名为“赏御”,由皇后执掌。

    另一方印章名为“同道堂”,由皇太子执掌,也就是同治。

    但同治才六岁,那印章由慈禧代管。

    任何一道辅政大臣所拟的圣旨,必须加盖两枚印章才能生效。

    结果慈禧联合老情人恭亲王发动辛酉政变,干掉了八大辅政大臣。

    慈安太后没有主见,死的早,两枚印玺被慈禧得到,从而彻底掌控满清决策权。

    ......

    朱允熥拥有五块皇帝玉玺,得文武百官拥护。

    无疑是半个皇帝。

    可以说他这个皇太孙,是名副其实的大明帝国常务副皇帝!

    思绪收回,朱允熥继续看奏疏。

    帝王越是勤奋,手中权力越是牢固。

    相反,懒政大概率会被架空。

    自从朱允熥在京师推行考成法,各部官员越发积极。

    原本都察院的御史们只知道喷人。

    现在也绞尽脑汁,为国献策。

    朱允熥随手翻看一本奏章,便是都察院御史的陈奏。

    监察御史裴承祖的上奏:“平越、龙里、新添、都匀等卫,平浪等长官司诸种苗蛮,不知王化,宜设儒学,使知诗书。”

    意见很有建设性。

    几个地方都在贵州地区,大明目前对贵州的管理有待加强。

    朱允熥往前翻了翻,找到一道类似奏疏。

    是户部知印张水清的上疏:“云南、四川诸处,边夷之地,民皆啰啰,朝廷与以世袭土官,于三纲五常之道,懵然不知,宜设学校,以教其子弟。”

    说的都是对西南地区的教化问题。

    这也正是朱允熥接下来想要推行的。

    如岭北大都护府那样,边疆地区想要进行长久的治理,必须进行教化。

    教育工作要跟上。

    朱元璋是位十分注重文化教育的帝王。

    明初的社会,在经历元末战火之后,能够获得幸存的,大都是一些奸诈狡猾之徒。

    那些老实善良的人,早已在历史的变动中,成为了枯骨。

    为了改正民风,教化百姓,并加强对王朝统治的巩固,朱元璋进行一场全民化教育普及。

    其中的教育机构,统称为''申明亭'',意为开导百姓,以尊教化。

    政令一出,明朝所管辖的村庄内,纷纷建立起了大大小小的申明亭。

    在这里,明朝皇帝所颁布的政令与旨意,都得到了良好的学习与传播。

    这是针对成年人的。

    教育从娃娃抓起,朱元璋深知这个道理,他下令在全国各府、州、县皆立社学,让老百姓的孩子读得起书。

    社学以教化为主要任务,教育十五岁以下之幼童。

    教育内容包括御制大诰、本朝律令及冠、婚、丧、祭等礼节,以及经史历算之类。

    明朝的教育,从中央到地方,形成了一套完备的教育体系。

    同时,社学服务儒学,为科举选拔人才。

    如今大明的教育工作很成功,穷人家的孩子也能上学。

    但在西南边疆地区的教育,几乎没有。

    因为此前历朝历代,就没有在云、贵、川三地搞教育的。

    别说搞教育了,就是治理发展,也几乎不存在。大明第一帅的大明:我的祖父是朱元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