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书屋 - 历史小说 - 三国之经天纬地在线阅读 - 第七十二章:孙权新政

第七十二章:孙权新政

    时间转眼来到了建安十五年,距离上一次的荆州大战,已经过去近两年的时间了!那么益州之外,又发生了哪些值得我们去关注的事件呢?

    孙权这个志大才疏的东吴之主,自从上一次强行发兵攻打合肥,惨遭失败后,算是彻底老实了,终于遣下心来,开始发展内政,恢复实力。他推出了几项改革,不得不说,干得还有点模样!

    首先,孙权通过赤壁之战和合肥之战,充分认识到,江东军力,水军尚可,陆军太弱!因此,他第一步,便是开始模仿刘纬和曹操,花大力气,培养和训练一支精锐步军!

    还记得江东精锐乌伤兵吗?这些主要由归化山越人构成的军队,作战勇狠,实力强劲,但就是缺乏有效的训练和约束,更像一伙亡命徒,却不像正规军!

    因此,孙权在带着他们进攻合肥的战役中,虽然这帮家伙在重赏之下,勇不畏死,可面对训练有素的曹操军队,也是没多久便土崩瓦解了!孙权由此也是充分认识到,打仗不能光凭一股猛劲,锻炼士兵身上的军人气质,养成纪律性,要更加重要!

    孙权也不知道是从哪里,弄来一本刘纬编纂的《士兵训练手册》,如获至宝,奉为经典,并广泛抄录,用以训练一支以乌伤兵为主的精锐步军!

    不得不说,孙权与曹操一样,都是好学生,可他却是生搬硬套,这些归化山越人,野性难驯,你让他们走队列,并每日操练,这可能吗?可谓困难重重!

    无奈之下,孙权亲自来到练兵场,为士卒表率,赤膊上阵,顶着炎炎烈日,参与到每天的训练当中,终于经过近一年的时间,才让这支乌伤军,有些正规军的模样了!

    孙权之所以能发下如此狠心,是因为他一直以刘纬为自己的竞争对手和目标!他听说刘纬,就经常能与士兵一起,参加操练,那自己也不能甘居人下!刘纬能做到的,他孙权也一定要做到!

    同时,赔款之辱,也是让孙权耿耿于怀,虽然这两年,他还是如数地向刘纬支付了那笔巨额军费的分期款项,可却心如刀割!那么大一笔钱,给江东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他岂能不揪心!训练这支强军,正是孙权发誓有一天要一雪前耻的准备,岂能不尽全力!

    提到这笔军费赔款,就不得不提及孙权在经济领域上所推行的改革了!为了缓解财政上的赤字,孙权推行了盐铁茶马官营制度!我们都知道,自古以来,盐铁茶马,就好像今天的能源行业一样,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东吴自然也不例外!

    东吴沿海,吴郡和会稽郡一带,有很多盐场,因此海盐的生产和销售,一直都是孙权财政收入的大头,虽然一直执行着专卖制度,但说到底,还是民间商人生产营销,官府收取盐税的模式!

    东南地区多丘陵,自古以来便是盛产茶叶之乡,每年收取的茶税,自然也是官府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

    至于铁,东吴不缺,而且一直是以官营为主,这一次改革的影响不大;马是东吴最缺的战略物资,官府早有规定,民间禁止私相买卖,大部分被官府采购,民间即便买卖驽马和一般畜力,也得收取重税。

    而现在孙权的新政很简单,那就是盐、铁、茶的生产和贩卖,全部收为官营!换句话说,民间商人,将再也不能从中牟利,所有利润,全部落入孙权的腰包!马匹,不管是良马还是驽马,从今往后,全部充为官用,因为孙权也与刘纬一样,想要打造一支骑兵部队!

    这项改革措施,明显是在与民争利,甚至断了许多商人百姓的财路,难道不会遇到重重阻力吗?别说,还真没什么阻力!因为,除了铁矿的开采冶炼,早就是官营制度外,盐和茶的生产贩卖,其实已经到了难以为继的地步!

    这是为何?因为自从孙权和刘纬达成了通商友好协议后,蜀中大量商品,已经开始如泛滥之势,冲击进入东吴市场!

    蜀中的井盐,我们曾经说过,氯化钠含量极高,达到99%以上的纯度,鲜咸可口,味道纯正,少有杂志,品相极高;而东吴所盛产的海盐,因为古代晒盐技术落后,往往不那么纯净,含有导致苦涩味道的氯化镁,还有些许沙土杂质!

    因此,这两种盐摆在一起,孰优孰劣,高下立现!蜀中井盐,一经商人贩入东吴,便被抢购一空!因为品质好,受到达官贵胄,社会上流人士的热捧,连普通百姓都想买点尝尝!

    不过,毕竟井盐是千里迢迢走长江水路贩运过去的,价格肯定要更高一些。战乱年代,百姓吃饭尚且不饱,日子过得很节省,大部分人还是买不起这个井盐,只能选择本土海盐。

    若是照这样的趋势发展下去,井盐的输入,也不至于会对东吴盐业市场造成太大冲击,可蜀中商人,也不知道是谁想了个主意,凡是购买井盐的,连同盛盐的白漆陶罐,一并赠送!

    这白漆陶罐是什么东东?这是益州广汉郡特产,虽然还是陶罐,却已经与早期的瓷器相近了,烧制成以后,表面光滑如白玉,十分好看,而且相对更结实耐用!

    这是刘纬当年,亲自指导当地的一家陶器作坊工匠,所发明出来的新玩意!

    刘纬绝非无所不能,唯一有的,就是书本上的知识,他依稀记得,烧瓷器所用的釉料,是由长石、石英、滑石和高岭土,按照一定比例碾碎研磨所制成的!

    于是刘纬指导工匠们,先发明出了这种灰白色的釉料,随后给陶罐上釉,再试验烧制,经过反复的失败,终于烧出了一种最接近于瓷器的白漆陶罐!

    这种陶罐一经上市,便立刻受到了百姓们的热烈欢迎,十分畅销,目前广汉郡的烧陶作坊,已经具有相当规模,不亚于一座手工业工厂!可是这种陶罐,在蜀中销售火爆,却很难贩卖到更远的地方,因为运输问题比较大,运力成本太高了!

    首先这些陶罐属于易碎品,运输过程中稍有颠簸或风浪,一坏那就是一少半,损耗太高;

    其次,这种陶罐中间是空的,却需要占用大量的运输空间,价格上若不提高些,根本合不上运费!可是价格太高,其他州郡百姓也不认可啊,破陶罐而已,无非就是外面刷了一层白漆,不值那么多钱!

    因此,这些陶罐迟迟没能打开外州销路,却被贩卖食盐的商人盯上了!他们发现,以麻袋装盐,损耗太大,那细细的精盐,容易从粗麻袋片的缝隙中流出,而且麻袋也不防潮,如果长途贩运,损耗不小。

    而如果用这种白漆陶罐盛盐,密封口后,不仅防潮,不易流失,陶罐内,加了重物,在运输途中,也能减低因为颠簸,发生碰撞的损失。

    因此,这些盐商,大量低价采购了白漆陶罐,并装满盐运往荆州和东吴,果然抵达目的地后,这些陶罐损失不多,盐的损耗,更是微乎其微!

    于是,为了促销,蜀中盐商们,便打出买盐送罐的噱头,竟一下子打开了销路,连普通东吴百姓,都争相购买,他们一是为了尝尝这传说中的极品好盐,二也是为了贪占那么一个白漆陶罐!

    买一赠一这样的促销手段,我们现代人常见,古代人还是觉得占了很大的便宜,于是不仅这些源源不断运来的井盐,被抢购一空,就连那白漆瓷罐,也因为东吴百姓用过以后,觉得非常实用,而打开了销路!

    --

    作者有话说:

    过年好!过年好!过年好!今天是大年初一,轩轩送上对各位看官诚挚的祝福!祝愿大家在新的一年里,财源广进,阖家欢乐,身体健康,万事顺意!感谢大家近一年以来的支持与厚爱,新的一年,精彩不断更,让我们携手共进作者高祥轩的三国之经天纬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