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2章 蔡邕任礼部尚书
“不同的啊?”士兵想了想,“有年级的不同,以及女生班级。” “女生班级?”郭嘉稍一琢磨,就明白了士兵的意思,讶然道,“这里的女童,也可以免费上学?” “那是自然!”士兵很有些骄傲的意思,“不但可以上学,还能当官呢。” 一边往前走,士兵一边说起了朝廷里的女官。 蔡琰、魏秀珠、罗秀儿、热丹木子…… 这名士兵一口气列举了七八名高级女官。 甘宁不自觉地吞了一口唾沫。 他突然觉得,留在这里也不错。 像他这种人,在大汉是不可能当官的。 若非如此,他何必要在江湖上瞎混? 而在夏国这里,明显是求贤若渴! 但凡有才之人,哪怕你是女子,也能得到高官! 凭他的武艺,肯定可以走通武将之路。 到时候,高官做得,封爵也可争取。 甘家后辈,哪个都会感念于他。 因着这些考虑,甘宁的心态渐渐有了变化。 对于夏国的敌意,他原本就不太多。 到了此时,其本上已经消散了。 不多时,众人来到另外一排教室外面。 这些教室里面,果然全都坐着少女。 小的约莫七八岁,大的则有十四五岁。 甘宁不由得感叹道:“十四五岁的女子,放在别的地方,都是嫁人的年纪了!在这里,竟然是在学习。” “可不是吗?” 那名士兵深以为然地点点头。 “自古以来,女儿就是赔钱货。 无论是我们汉人,还是那些异族人,以前都是早早就把女儿嫁出去了。 听说读书的孩童可以免费吃两餐,那些家伙,全都把女儿送过来了。” 说到这里,他叹了口气: “有些人女子,明明已经到了嫁人的年纪,现在也不急着嫁了。 无论是她们本人,还是她们的父母,都还指望着她们当个女官呢! 你们说说,这叫什么事嘛?” 甘宁问道:“在夏国,没有规定少年的嫁娶年龄么?” 士兵摇摇头:“大王非常仁慈,免了很多种税赋。大龄不嫁、大龄不娶,也不会受罚了。” “这样不好。”甘宁十分肯定地说道。 郭嘉却陷入沉思。 自春秋战国以来,直到大汉,都是鼓励生育的。 女子十五不婚,男子十七不娶,都要被官府罚款。 若是一直不婚不娶,这笔钱每年都得交。 这是官府层面的要求。 而对广大穷人来说,早点将女儿嫁出去,就可以为家里省一份口粮。 由于这个原因,很多穷人的女儿,都会不等女儿长到十五岁,就把她们早早地嫁出去了。 还有的穷人实在养不起女儿,或者把女儿贱价卖掉,或者就在女儿年纪尚小之时,就把她送给别人当童养媳。 在这夏国,却是由公家供养女子读书。 这样一来,穷人自然要把女儿送来读书。 民间溺毙女婴的情况,必定大大减少。 女子多了,人口自然也就多了。 而且,能识字,会算数的女子,的确也能做很多事。 就比如夏国朝中那些女官,未必就比男子逊色。 大半个时辰以后,郭嘉与甘宁,一起走出了校门。 此时,他们各自都在想着心事。 甘宁想的是,夏国对于小孩子都这么好,对于老百姓不可能不好! 比起汉地的百姓,这里的百姓们实在是太幸福了! 他已经在开始考虑,要把老家的族人全都接过来。 甘家不是小族,但也并不富裕。 那么多的小辈,若都能由官府养着,族人们就会减轻许多负担。 别的不说,大家每天都可以多吃几口饭。 而且,那么多的小辈,总有几个聪明的吧? 只要多几个人当官,家族门楣就起来了。 从此,所有甘氏族人,都能扬眉吐气! 郭嘉心中,则有些忧心忡忡。 他发现,夏国的教育体系,与大汉截然不同。 这里不学经义,不讲黄老,更没有儒家至上的说法。 这就颠覆了大汉的教育体系! 不仅如此,这里其实学的更多。 这里要学数学,要学德行,要学武艺(其实是体育课),培养出来的,都是文武双全的通才! 这种人才长大以后,可以全面碾压大汉的那些同龄人! 国与国的竞争,说到底就是人与人的竞争。 连郭嘉自己都没有意识到,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他不再把夏国当成一个偏僻地区的土匪团伙,而是当成了与大汉比肩的一个国家。 在感情上,郭嘉依然站在大汉一边。 因此,他开始为大汉的未来命运担忧了。 郭嘉并不知道,还有一个人,在了解了夏国的教育以后,受到了强烈的震撼。 那个人,正是蔡邕。 就在今天,蔡邕正式接过了礼部尚书之职。 上午的时候,蔡邕听取了一名官员的介绍。 了解了礼部的结构,以及礼部的运作模式,等等。 到了下午,蔡邕就找来礼部的文件,细细查看起来。 不可避免的,他看到了第一次科举的内容。 这一套科举制度,乃是赵云照搬的明清科举制度。 蔡邕作为汉朝大儒,很快就看明白了这套制度。 对于其中的各种规则,他佩服得五体投地。 进一步深思以后,他感到了骇然。 因为! 利用科举制度,可以实现对于天下人的思想控制,也可以将天下英才收入囊中! 只要这套制度不崩坏,世家豪族再想垄断官僚阶级,那就是做梦! 所以说,它还在掘世家豪族们的根基! 傍晚,蔡邕快步走回家里。 还好,他想寻找的蔡琰,正在家中等他。 蔡邕习惯性的摆出家长架子,沉声道:“我有话问你。” 蔡琰点点头,笑意盈盈地说道:“大人,你想问科举制度吗?” 蔡邕稍一琢磨,就明白了原委。 自己的女儿打小聪明,又跟着赵云历练了这么久,很容易就猜到了自己的心思。 他略微有些尴尬,却还是端着架子,不紧不慢地走到太师椅前。 转过身,施施然坐下,这才说话了。 “那种制度,是谁提出来的?” 蔡琰转到蔡邕身后,用小拳头在蔡邕的肩头轻轻敲打着,说道:“子龙。” 蔡邕露出不可置信之色:“他那么年轻,能有什么见识?” 月不语的三国赵云,开局获得后世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