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书屋 - 网游小说 - 再造盛唐从召唤玩家开始在线阅读 - 第649章

第649章

    不少玩家考生都打起了退堂鼓,进士科一次录取二三十人,这录取几率实在是太低了。

    很显然只需要考贴经和实务策的明经科,对玩家来说是更好的选择。

    已经有的玩家默默做了选择,王成伟继续说道:

    “除了进士和明经之外,这一次朝廷还开了明法科、明字科和明算科,不过这些考试都不是科举正途,日后能做的官也有限,我建议大家还是不要考虑了。”

    众人纷纷点头,大唐以进士为贵,明经次之,其他途径进入官场的,都被视作走的歪路。

    在大唐做官,也只有进士科和明经科能走的最远,这十七名从陇右来长安赶考的玩家们,终于到了选择的时候。

    在去礼部报到之后,王成伟在内的七名玩家,最终选择参加进士科的考试。

    剩余的十名玩家,则选择参加明经科的考试。

    等到所有的玩家都选择完毕后,朝廷开始封锁贡院,这场万众瞩目,新皇登基之后的第一场科举考试,终于就要开始了!

    对于从长安百姓过来说,这一次科举考试同样的热闹。

    天下还没有平定,但是朝廷再开科举,确实让长安百姓看到了天下平定的兆头。

    长安的街头巷尾,都在讨论这一次科举的结果。

    按照往日来说,长安和洛阳两京的士子,能够占到录取士子的三成。

    这除了因为长安和洛阳的繁华,让两京士子的能力比其他州府的士子高。

    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京师参加科举的权贵子弟很多,这些权贵子弟要比寒门士子更容易考中。

    长安的百姓还有骄傲的,他们都在讨论这一次长安的进士能够有几人。

    甚至有的茶肆都开出了赌局,讨论这一次的科举里,京师的考生能有几人考中进士。

    贡院之中,礼部的官员正在清理考场,做着最后的准备工作。

    这些差役中有不少都是长安光复之后才招募的,那些熟悉科举考试流程的老吏,不少都失散在了长安失陷的时候,所以这一次的科举考试比起从前潦草了不少。

    贡院也只是简单的修整了一下,至德二载的考官们住进了贡院的厢房。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吏部尚书裴冕亲自担任知贡举,这在大唐科举历史上也是不多见的。

    这也显示了朝廷对于这一次科举考试的重视,让一位现任宰相担任知贡举,同时也是抬举了这一次中举考生的地位。

    往届的知贡举也就是礼部的侍郎担任,这等于让考生们中举之后就有了一位宰相的座师。

    贡院中点燃了烛火,裴冕对着其他考官交代最后注意事项。

    裴冕是当朝宰相,又是主考官,他当然是不会亲自阅卷的。

    负责阅卷的,是从礼部、国子监和御史台抽调的年轻官员,这些阅卷官只有一个特点,那就是都是进士及第出身的官员。

    每一份考卷要经过五名阅卷官的手,进士科最先考察的就是诗赋,只不过阅卷官并不考察诗赋的文学性,只是判断考生做所的诗赋,是不是符合考试要求,符合平仄和押韵的要求。

    只有五名阅卷官都在考卷上画了圈,考卷才能进入下一轮,送给同考官阅览。

    同考官是礼部的主事,国子监的教授等一类的中层官员,同样也都是进士及第出身的官员。

    同考官会考察所做诗赋的优劣,同时五名同考官阅卷,每一个同考官认可的考卷,会在卷子上用朱笔画一个圈。

    一般情况下,只有三个圈的考卷,才能进入第三轮,也就是送到主考官裴冕的面前阅览。

    最后能够决定是否中第的,就只有主考官裴冕一个人了。

    除此之外,只要是进入第二轮的考卷,就算是没送到主考官的面前,主考官也有权从黜落的卷子里提出来。

    这也是为什么考生在参加科举之前要行卷的原因,如果能在主考官心中留下印象,即使没有过第二轮,那也能够被主考官将考卷捞出来,多一次中举的机会。

    裴冕交代了一下诗赋考试的要点,将贴经考试的题目下发之后,咳嗽了一声说道:

    “本次科举,是陛下登基以来的第一次科举,实务策的题目是陛下亲自出的。”

    在场的同考官和阅卷官全部跪下来,只听到裴冕说道:

    “陛下说了,这一次科举,诗赋和贴经的标准可以放的低一些,最重要的还是实务策的部分,朝廷要选拔一批能通实务的人才。”

    裴冕清了清嗓子说道:“本次实务策的题目是——‘文质再而复’。”

    第四百四十八章 释题

    大唐的科举考试,还没有发展到后世明清那种变态的地步。

    王成伟报名参加的是进士科的考试,贡院门口的兵丁只是认真的搜查了一下的身体,确认他所携带的笔墨纸砚没有问题,然后就放他进了贡院。

    大唐是科举制度的初创阶段,科举考试虽然已经是上下关注的大事,但是依然有很多的高级官员不是走的科举这条路。

    大唐有三分之一的宰相是进士出身,但是也有三分之一的宰相不是通过科举进入官场的。

    如今的科举考试,还没有像后世明清那样,成为普通人阶级跨越的唯一通道,换句话说还没有卷到那个地步。

    甚至可以说这个时代的科举制度还是很粗糙的,不仅仅场外操作因素很多,场内作弊也在不断的发展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