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书屋 - 历史小说 - 青杏在线阅读 - 青杏 第94节

青杏 第94节

    好在讲经的时间也到了,她们寒暄过后,还没开始尴尬就要出去听经,许杏感到十分欣慰。她自然也是要去的,便请了各位夫人先行,自己跟在后面,只是在蒲团上跪坐下来之前,郑夫人拍拍她的手,温声道:“你就在我身边陪我一起听吧。”

    许杏很有些受宠若惊。

    郑夫人四十多岁,虽说保养得当,可是脸上也有几许岁月的痕迹,从眉心纹和法令纹来看,她应当是一个比较严肃的人,方才她的言行也是如此,许杏本以为她不会主动搭理自己的,没想到她这样示好。对,是示好。

    第180章 凉州女眷(下)

    许杏作为这次上香听经活动的组织者,从早上出门起就一直提着心,不管是跟人见面寒暄,还是给晚辈准备见面礼,又或者关注两个孩子在这些夫人太太们面前的表现,是片刻都不敢松懈。本来想着等静慧师太开始讲经之后,她就可以休息一会儿了,就当上课打盹儿了呗,没想到郑夫人这么关爱她。

    可是不管怎么说,郑夫人让她在自己身边听经,那是很给面子的,许杏当然不能驳了人家的面子,便对其他的夫人们微笑告了罪,跪在了中间郑夫人身边的位置。

    大家各自都跪坐好了,静慧师太也就开始讲经了。平心而论,许杏觉得静慧师太的气质很好,既有出家人的超凡脱俗,又有中年女性的温柔平和,声音好听,语速也不快不慢,内容嘛虽然是经文,可也讲得深入浅出,连她这个不信佛的人也觉得十分有道理。可是现在并不是她专心听讲的时候,毕竟身边还有一尊真大佛呢。

    郑夫人本身就是在座的女眷之中地位最高的——当然,严格的说,她是正三品诰命,许杏还是二品呢,不过她的丈夫是布政使大人,正经的封疆大吏,简在帝心,还是皇帝的半个舅兄,而许杏的丈夫才是个参政,是布政使大人的副手,又是寒门出身,没有背景,许杏的这个诰命也更多的是个荣誉,没有什么实际的权势。从这半天各人的表现来看,郑夫人也不算是平易近人的性子,所以她主动执起许杏的手一起听经,这就不简单了。

    从前许杏在南龙府的时候,长青是知府段大人的副手,段夫人对她也不错,跟今天的情形有几分相似,可是都不需要刻意比较,许杏就感觉到了其中的不同。段夫人是个外冷内热的人,看似不太容易接近,其实不过是因为她恪守规矩礼数而已,对自己却是真的当作晚辈关照,而郑夫人的冷淡,更多的是一种上位者对地位不如自己的人们的冷漠,她对自己的另眼相待也像是因为自己能够达到她的某种标准或者于她有某种用处罢了。

    别说有什么证据,感觉是骗不了人的,许杏心中翻腾着这样的念头,想着长青给自己的提醒,也越发警惕起来。

    可是今日不过是初次见面,除了自我介绍和互相介绍,她们连闲话都没说几句,更别提有什么要紧的事情了,这么看来,往后她更得好生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不一定什么时候会遇上什么事情。

    至于其他的夫人小姐们,除了陈都事和王经历的夫人对自己比较热情以外,大部分人都是客气有余,亲切不足,这也十分正常,换做是自己,必然也是如此行事。许杏暂时把郑夫人这一茬放一边,把其他女眷的言行在心里过了一遍,只觉得这里不愧是省府,官员们的职级高,家眷们的应酬功夫也明显要高明许多,见不到当初南龙的叶学政夫人或者甘州的严通判夫人那种不上台面的挑衅。

    静慧师太讲了半个多时辰才停下来,之后就是留给信众和她谈经讨教的时间了。许杏当然没什么要请教的,就端起客气的微笑,在那里捧着人场,偶尔听到几句真知灼见,也露出几分“我受教了”的神色。

    郑夫人并未与静慧谈经,而是听了一会儿,便侧身叫许杏,压低了声音问她:“范夫人可有什么疑惑要请师太解答的?”

    许杏摇头,同样低声回答她:“我于这上头不精通,只听着觉得很玄妙,却问不出什么来。”

    郑夫人点头,叫她出来:“此间无事了,你陪我出去透透气可好?”

    虽是问话,许杏却没有拒绝的余地,便低头躬身跟郑夫人一起离场。

    说是出来透气,天气这么寒冷,她们也不可能真的站在院子里,便去了后院的禅房坐着说话。

    “我听说你们还在守孝,之前还想你如何办这事,没想到你另辟蹊径,如此倒也极好。”郑夫人让许杏坐下,马上就有小丫鬟送上了茶点,“我晓得今日是你的东道,只是你初来乍到,怕是不如我熟悉。我是常来的,丫鬟们跟这里的女尼也都玩熟了的,你不必不安。”

    许杏便道了谢,端起茶杯抿了抿,只当听不出她话里的高高在上之感,勾勾嘴角:“让夫人见笑了,我刚来,到处都不熟悉,正是要见见各位夫人姐姐们,日后也好来往。因着我家情形稍有些特殊,没奈何才会请大家一起来听经,也是大家包涵我,没有挑剔。”

    郑夫人拧了拧眉,顿了顿才说:“来日方长,你们来年出了孝,想要如何聚会取乐都使得,也不急在这一时。”

    果然是摸过自家的底子了,连来年出孝都清楚。许杏垂下眼皮,长长的睫毛遮住了眼睛:“您说的是。”

    “不过你既选了这里,也就看得出,你也是一心向佛向善之人。”郑夫人道,“正好过几日,我们府上准备施粥,你可愿也出份力气?”

    “施粥?”许杏有些困惑,“在定北城里?”

    郑夫人扯扯嘴角,做出个笑来:“正是。今年天气异常,中秋时还算得上温暖,不想过了中秋竟是一夜入了隆冬,连日严寒,还生了时疫,连我家大人都病了一场,更别说百姓们了,冻死病死的不少,缺衣少药者更是数不胜数。咱们虽是内宅女眷,却也该出份力气,毕竟是积德行善之举。”

    许杏点头:“夫人是大善之人。”拍马屁,她也会的。

    “我们府上已经开始采买粮食了,我打算过两三日开始在南门内支粥棚,你若是愿意,就在我家的粥棚旁边支上便是。”郑夫人对许杏的赞扬照单全收,眉眼不动。

    许杏有些犹豫的说:“夫人好心提点照顾,我实在是感激得很。只是这样的大事,总要多调出些银钱,还有采买粮食,我还是得回去跟夫君商量过才是。明日我往您府上送个消息可使得?”

    “倒是我考虑不周了。”郑夫人端起茶盏,拿到嘴边却没喝,“我只想着你这‘昭义夫人’的封号是因着慷慨捐粮毁家纾难而来,便觉得你必是能立时应下的,却忘了范参政,也罢,就依你所说,你们回去商议过后再说吧。”

    许杏听得出来,这位已经有些失去耐心了,可她也没觉得懊恼,因为若是一口应下,那就是全程被对方牵着鼻子走了,她说的话也合乎情理,毕竟夫为妻纲嘛,她回家去和一家之主商量一下不算毛病。于是她并没露出什么惶恐或者后悔的神色,而是微笑道:“夫人大量,多谢夫人体谅。”

    郑夫人看了她一眼。

    接下来就没有什么特别的事情了,前头的活动散场,各位夫人们便回到禅房来用斋饭。到了庵堂里,大家也不能讲究排场,凑了几桌,刚坐下,知客的尼姑们就送来了斋菜。

    为首的尼姑是静慧师太的弟子,法号净安。她看着师妹们和夫人们的丫鬟们一起上菜布菜,并无什么不妥,这才走到许杏面前,微笑着念了句佛号:“阿弥陀佛,师叔叫贫尼传话,多谢夫人布施的菜蔬豆腐,尤其是那粉条。”

    许杏认真回了礼,道:“师太客气了。粉条是家里作坊出的,并不值什么,还没有谢过师太们的斋饭呢。”

    你来我往了几句,大家也很快的吃完了饭。虽然是全素,可是一上午出门又是应酬、听经,这些太太姑娘们也都饿了,尽管顾着仪态,大家吃得也都不慢。

    饭后,大家陆续告辞了,当然也有私交比较好的夫人们约着另外去喝茶逛铺子的,那就不用许杏张罗了。送走了郑夫人,许杏跟静慧师太单独表达了谢意,除了米粮之外又添了一百两香油钱,这才带着孩子们离开。

    回去的路上,许杏问两个孩子:“今天没有跟娘在一起,你们觉得如何?”

    宁哥儿年纪尚小,说是跟其他人家的小公子们在一起,其实也就是各自在丫鬟乳母的保护下玩耍,因此没什么特别的感觉,只说了一句:“他们比咱们老家的孩子们读书多些,不过我也读了的,他们说诗书,我也会。”

    许杏摸摸他的发顶:“宁哥儿很棒!”

    欣姐儿年纪大些,八岁的小姑娘已经有几分大家闺秀的模样了,她想了想,说:“娘,我今天认得了好几个姐姐妹妹,不过有的人心思十分复杂,有的人就好些,还有些府上有嫡有庶的,我瞧着姐妹之间都有些心思不对付。还有,我是十月里生日,不过咱家还是不要饮宴什么的,等明年过生辰的时候再请她们吧。”

    许杏看着很有主意的女儿,十分欣慰:“行,都听你的。明年你虚岁十岁,也是个大生日了,咱们好生操办。过些日子家里可能要施粥,你回去问问刘嬷嬷,都有什么注意事项,再好生考虑考虑,然后跟着我准备。”

    其实许杏知道,这个粥是一定要施的,说是回来问长青,长青也不可能反对。不过怎么个操作法,还是需要商量一二,总不能真的完全跟在郑府后头。

    第181章 修路参政

    不出所料,等晚上长青回来,听许杏说了郑夫人所说之事,就跟许杏说:“明日你就叫人去递个话,就说咱们也施粥,自然是要跟着她的。”

    许杏便问:“我也知道肯定是得参与的,可是咱们这样轻易就答应了,好像是被他们拿捏住了似的,这样真的行吗?”

    长青不答反问:“今日还顺利吗?可有人为难你?”

    许杏干脆把今天的事情从头到尾跟长青说了一遍,最后道:“若纯是女眷间的来往,我也不用这么事无巨细的都跟你说,可是今天这话吧,我总觉得可能还是跟你有些关系。”

    长青沉吟片刻,道:“嗯,我知道了。你说你感觉郑夫人是有意对你示好?”

    “也不能说是‘示好’,我一开始觉得算是示好,可是后来就觉得她好像还有几分施恩的口气,可能她觉得这样就已经是十分抬举我了吧。只是我有什么值得她费心思的,肯定还是冲着你来的呀。”许杏皱着眉头,想尽可能准确的描述当时的气氛状态和自己的感觉。

    “我明白了。”长青拍拍许杏的手背,“不必紧张。郑大人跟我是公事公办,倒不曾为难于我,郑夫人……大约是想和你亲近些,又要让你认清身份地位吧。”

    “又拉又打?”许杏觉得不大敢相信,“我说实在话哈,你毕竟只是布政使大人的副手,而且衙门里还有好几个参政,你也不是唯一一个,没有必要如此吧?”

    “大约只是想要个得用之人吧,就如你所说,我也不是唯一一个。”长青想了想,并不担心,“我与王大人有私交之事也算不得隐秘,且我毕竟得过陛下圣旨嘉许,想来多少有些拉拢的价值。只看现在郑大人对我的态度,并不十分明显,你也不必忧心。”

    “那这施粥的事儿,就真的跟着郑夫人的节奏来?”许杏问。

    长青摆手:“不必。她既邀请了你,让你在她旁边支粥棚,你照做就是,反正她牵头,秩序、安全之类的都需要她解决,你只出粮食柴火就好,而且不需要比她多,不要越过她去。至于你自己原本有什么打算,该怎样做就怎样做。”

    “这我明白,施粥上花的银子肯定不能比她多呀。”许杏道,“粮食又不很贵,也不是多少钱的事儿,不过我不太赞成施粥,是因为太形式化了,不过是给他们刷名声用的。今年冷,可是也是秋收后才冷的,又不是什么灾年,老百姓受苦是因为寒冷而不是挨饿,有那个熬粥的银子,还不如给大家分些柴火棉衣呢。”

    长青低声笑了起来:“夫人聪慧至极,一语中的。”

    许杏忍住翻白眼的冲动,推了推长青的胳膊:“你好好说话。”

    “嗯,我是在好好说话,你说的,就是真话。”长青收了收笑,让神色严肃一些,不过仔细看的话,还是能看到他眼中的笑意,“今年这个时候施粥,确实没什么必要,只是为了刷名声。”

    他虽然不知道为什么名声要“刷”,但是这不妨碍她理解许杏的意思,而且马上就学会了许杏的用词。这么多年来,他也习惯了时常从许杏嘴里听到些新奇有趣的说法。

    “又或许,郑大人和郑夫人毕竟是高高在上之人,他们并不会真的去想一想老百姓们需要什么吧。”只是回到当前的话题,长青又略带嘲讽的补充了一句。

    说到自己的打算,许杏道:“我原先是想着,把咱们府里换下来不要的旧衣裳被褥清洗干净,再去估衣铺和当铺收些旧衣,散到城南和城西那些穷人多的地方,特别是城隍庙那边,咱们不需要花太多钱,也算是给那些需要的人救急,就和当初咱们在南方的时候那样。另外再捐些米粮给白塔庵,她们自然会给穷苦人家布施。毕竟你不过是参政而已,在这个定北城里位置不比你低的也有好些人,没必要大张旗鼓的在这上头出风头。”

    “就这么办吧,你已经想得很周到了。”长青照例支持妻子,“郑府那边敷衍过去便好,你也不必去,叫你身边的谁,带上两个家丁过去就是。”

    拿定了主意,许杏也不多琢磨这件事,转而准备这边的铺子。这是同贵从甘州回来之后她们就商量好的,让同贵在定北城里踅摸处铺子,前店后厂,后院专门加工红薯,前院就开个小食铺,卖酸辣粉、炸肉等红薯粉条、淀粉加工的食物,同时做淀粉和粉条的批发零售。上午的时候,同贵递了消息过来,找了两处符合要求的铺子,让她拿主意。

    许杏还是亲自去看过,才敲定了城东的铺面。

    “这里前头的铺子不甚宽敞,不过后院大,院子里有井有炉灶柴房,加工红薯正好。”同贵其实心里也倾向这里,“人气虽不如正阳街的那个铺子旺相,附近的住户却也不少,也有脚店客栈这些,租金却要便宜许多。”

    许杏也是这么想,便拍板了:“咱们要卖的东西原本也不是什么金贵物事,平民百姓吃用正好,正阳街那个铺子更适合开大饭庄,咱们倒不相宜,就是这里吧,你去办剩下的事情,租三年便是。”

    当年第一次卖产业的时候,同贵心疼得跟剜心似的,只觉得一腔心血都毁了,可是跟着大人辗转各地,一次又一次的,她也习惯了,只投入劳力,不投入感情,闻言便应了:“夫人放心吧,我会尽快办妥的。”

    因为同贵已经赎身嫁人,许杏在发现她还是以奴婢自居的时候就强令她改了口,只说往后跟她就是东家跟管事的关系,再不让她自称奴婢了。

    定北城是个刚建好只有几十年的新城,又是当时的皇帝陛下御笔亲批的,故此基础设施建得很不错,街道平整宽阔,城墙高耸坚固,城中的居民除了本地人,还有一些消息灵通的凉州城来的富户,因此即使是平民聚集的坊区,大部分百姓也不算十分贫穷——当然,城里也不是没有穷人的,不然城隍庙里、白塔庵外的那些乞丐哪里来的?

    许杏已经确认过,这里,包括整个凉州,也没有什么跟甘州非常不同的特产,她要想赚银子,还是得可着红薯折腾,至少在商路通畅、商队经常往来之前,她只能继续她在这个时空里的“老本行”。

    这个铺子开了,后院雇人,加工红薯淀粉和粉条并少量饴糖,并不酿酒,前院的铺子就做成小食肆,主打的菜品就是酸辣粉、猪肉炖粉条、炸鱼、炸酥肉、炸鸡等,全是用红薯粉条或淀粉做出来的,柜台那里却单独摆上个货架,售卖粉条、淀粉,零售就直接卖现货,批发进货的就下了单子过后来取,或者作坊给送上门。这些东西现在已经不需要许杏事无巨细的上手了,跟同贵交代清楚,就由她负责落实。

    现在已经是九月下旬了,这个铺子怎么也得下个月才能开起来,许杏也不着急。同贵说起食肆里卖酒的事儿,她就说:“酒先随便进些,等大人把路修好了,咱们就从甘州拉咱们自己的‘甘州醇’来卖。”

    她说着修路,却不是玩笑话,而是长青近期的工作重心。他跟郑大人提了修路的意义和自己的大致规划,郑大人并不反对,只是要求他优先保障凉州肃州到北疆的道路,因为这是朝廷给北疆大军输送军需粮草的生命线,修得越好越有功绩。

    得到这个回复已经比长青预计得好很多了,由此长青也大概看出郑大人的为官之道。虽然他心下不能苟同,可也算是得了批准,可以吩咐下去了。

    因为近期天寒,土都冻住了,并不适合开工,而且郑大人虽然原则上同意了,却没有给批银子下来,而长青作为布政使司的官员,本身也不可能亲自部署工程,便先行文把事情吩咐下去,要各个州府制定计划、勘定路线,尽快动工。

    他没有办法要求每一个村落都修上好路,只能抓大放小,先命令各州府修整官道,把各个州府之间、县城之间、县城到州府之间以及县城、府城连接外省的官道都涵盖其中,自然也包括了北上运粮之路。

    接到命令的知府知州们心思各异,有立刻响应积极行动的,比如甘州知府潘昱,也有拖拉着能拖一时是一时的,比如肃州、蓟州等地的知府,也有先去查长青底子的,比如凉州知府孟裕安。

    “不是勋贵子弟?”听着幕僚的汇报,孟知府眯起了眼睛,“他才多大岁数就做到了从三品,他爹真的是个小贩子?”

    “是,范参政确实是寒门出身,不过文采出众,少年进士,入仕极早,又颇有几分作为,便一路升迁至此。”幕僚道,“他在甘州做知府的时候,您还在辽东任上呢。”

    “看来他是真的运气好啊。”孟知府慢慢的道,“每一任都有政绩,最后还扛住了安王攻城。”

    幕僚又道:“大人有所不知,这范参政有个特点,不管在哪一任上,都修路。”

    第182章 红薯是宝

    孟裕安思索了片刻,一拍书案,拿定了主意:“咱们跟姓潘的学,跟着范长青修路!”

    幕僚反倒犹豫起来:“大人,这可是劳民伤财的大事,您要不要再考虑考虑?据小人所知,现在只有甘州开始准备了,其他州府也都还在观望呢。”

    “再考虑就占不到这个先了!”孟裕安打定了主意,便不再纠结,而是越想越觉得自己做得对,“姓潘的上头有人,又跟着这个范参政干过两年,要是范长青没有两下子,能压服住他?”

    他说着就叹口气:“都说我是靠着岳家才坐上这个知府的位子,可是我也是正正经经的两榜进士!我这岁数,都快能给范参政当爹了,再不搏一把,真是要吃一辈子软饭喽!”

    他说起这些,幕僚就不好接话了,好在他也没有倾诉心事的意思,胡乱感慨了两句就说回了一开始的话题:“今年衙门账上银子不多了,能用多少是多少,来年收了税都用到这上头。”

    幕僚有些惊讶。他跟着这位东翁十来年了,头一次见他如此豪气,只怀疑自己听错了,小心的问:“大人,您此话当真?”

    孟裕安摆摆手:“放心,我又不是疯了,这路修好了本来就是政绩,若是真像范参政说的那样,商路通畅能让百姓富足,那我不就是赚到了?嗯,这样,可着咱们的银子来,先修府城到定北城这一段!”

    甘州城里,收到公文的知府潘昱却没那么多纠结了,立刻就叫了通判段文彦过来,交代了这件事,让他负责办理。

    段文彦一笑:“这倒真是范大人一贯的作风,下官还记得,家父就曾说过被他哄着去给石桥题字的旧事,当初范大人还有个‘修路县令’的外号呢。”

    潘昱莞尔:“这我倒是不知。不过你也看见了,这甘州城里,包括通往各个县城的道路俱是整修过的,都是范大人在时下的命令。如今咱们倒是修无可修,只好吩咐下去,把乡下的山路也修修,再好好修修甘州通省城的官道了。”

    段文彦拱手:“是,大人。”